延熹二年(公元159年),五位宦官——单超、左倌、徐璜、具瑗和唐衡——因协助汉桓帝铲除权势滔天的梁冀而立下赫赫战功,结果同日封侯,自此朝廷大权逐渐从外戚转移到宦官集团手中。当时汉桓帝沉溺于声色享乐,宦官们奢靡无度,民间疾苦无人问津。就在这乱象丛生之际,李膺挺身而出,他刚正不阿,所到之处,贪官污吏纷纷逃窜,宦官亲属无不噤若寒蝉,甚至连桓帝也为他的刚毅所折服。尽管如此,李膺仍遭宦官陷害,失去皇帝信任,卷入党锢之祸的泥潭中。那么,在这黑暗时代,李膺又如何谱写他的壮志报国篇章?
一、汉室命运将尽,刚烈之志未灭
“举秀才,不识字;举孝廉,父异居。”这首流传于桓灵时期的童谣虽出自孩童之口,却生动揭示了东汉末年的黑暗局势。自汉殇帝刘隆起,历代东汉皇帝多为年幼即位,实际权力被强大的外戚集团牢牢掌控。皇帝们多以忍让隐忍应对,借助官僚和宦官力量与外戚抗衡。到了汉桓帝时期,他终于击败掌权近二十年的梁冀,亲自掌控朝政。然而,东汉的腐败如同积重难返,外戚、宦官、官僚三方权力角逐不休,社会风气日渐败坏。朝廷里“寒素清白者如泥中浊水,高第良将却胆怯如鸡”,铲除外戚后,桓帝似换了一个人,面对内忧外患和空虚的国库,却沉溺于奢华享乐,依靠的宦官集团更是一手遮天,放任亲族在地方恣意妄为。所有迹象无不昭示着——大汉王朝的基业已渐渐走向终结,天命似乎也在远离炎黄子孙。
展开剩余68%正是在这危难时刻,李膺如流星划破夜空般崛起。其祖父李修曾任太尉,父亲李益是赵国国相,家世显赫,按理在这腐败之世,李膺完全可以闭目塞听,安稳度日。然而,他不愿苟且偷生。受祖父、父亲严厉教诲,李膺早早看清帝国背后的阴暗面。才华横溢的他,不善于与那些无能而贪婪之辈同流合污,宁愿孤身抗争,也要树立大汉最后的正气。李膺的刚烈之志贯穿一生:任青州刺史时,他的刚正不阿使得许多郡县官员惶恐辞职,避而远之;担任护乌桓校尉时,更是亲自率军奋战,重创侵扰边境的鲜卑等少数民族,“自膺至边境,敌军闻风丧胆”。
二、高风亮节,鏖战宦官势力
随着声名远播,慕名而来的士子日渐增多,能被李膺接见者皆视为“登龙门”,备受荣幸。就连昔日好友之子荀爽,素有“荀氏八龙,慈明无双”美誉,也以“今日得御李君”为光荣。在浑浊腐败的官场,志向高洁的士大夫虽难以改革弊政,却互相激励标榜高尚操守,按照德行将名士划分等级,最高为“三君”,其次“八俊”,再为“八顾”“八及”“八厨”。“俊者”意指杰出英才,李膺以“天下模楷”的声誉高居“八俊”之首。如此盛誉固然赢得众士人敬重,却也招来宦官和皇帝的忌恨。
延熹二年(159年),李膺任河南尹时首次与宦官发生正面冲突,却以惨败收场。宛陵豪强羊元群贪污横行,李膺上奏严查,未料羊元群事先贿赂宦官,李膺告状反被诬陷,罢黜发配左校。尽管宦官专权,李膺与陈蕃等名臣依旧刚直不阿,宁死不屈。后升司隶校尉时,李膺因处决宦官张让弟弟张朔,再度招惹宦官势力,汉桓帝亲自责问。李膺慷慨陈词,表明死志不悔,求留五日扫清祸害,最终桓帝被其气节感动,判处张朔死刑而免李膺罪。此事后,黄门常侍无一敢轻举妄动,皆因“惧李校尉”。
三、党锢之祸,难以清君侧
宦官嫉恨李膺的刚正不阿,暗中密谋除掉他。延熹九年(166年),宦官预料即将有赦令下达,便指使党羽趁赦令前犯案。李膺等地方官拒绝赦免,严厉处置犯人,引发“第一次党锢之祸”。李膺被诬陷“结党营私,诽谤朝廷,扰乱风俗”,汉桓帝震怒,勒令逮捕李膺为首的两百余党人。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许多被捕名士引以为荣,甚至自愿入党连坐,使皇帝不得不下令释放部分党人。历经牢狱磨难,李膺终得重见天日。
党锢之祸尚未平息,汉桓帝驾崩,汉灵帝继位,大将军窦武任用李膺等人,欲清除宦官。然谋划败露,窦武与陈蕃相继遇害,李膺等人被罢黜。宦官疯狂报复,操控年幼皇帝,肆意抓捕党人及其亲属,范围之广,人数之众,远超前次党锢。名士张俭曾遭宦官追杀四处流亡,知情者明白收留他即是自寻死路,但仍有人不顾安危伸出援手。张俭所过之处,数十人被杀,族亲被灭,地方陷入瘫痪。李膺作为士人楷模,明知前路凶险,依旧坚守节操,毅然自愿入狱,忍受酷刑至死。
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,李膺面对昏庸的皇帝和肆虐的宦官,选择了不屈服、不妥协。虽无陈蕃那般敢于犯上作乱,也难以彻底扳倒宦官,但他坚定扛起士人的节操旗帜,成为众多士人心中永远的典范。“以正气为耻于威权,以廉洁振奋贵族”,李膺如污泥中绽放的青莲,如夏日清风带来甘霖。正是因为他不向腐朽权力低头,才赢得“天下模楷”的赞誉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