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研究成果。经过细致的分析,我断定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确实受了伤,而且伤势相当严重。至于他是否因此伤势导致死亡,可能性极大,很有可能正是伤势复发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判断依据。
(一)
公元1626年农历正月,努尔哈赤率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,号称二十万,实则约六万人,直扑辽西走廊,掀起了对明朝又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。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,明朝辽东经略使高第显得手足无措,慌乱至极。他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决定:命令驻守辽西走廊的明军弃守阵地,全军撤退回山海关。
然而,这场撤退实际上迅速演变成了彻底的溃败。驻扎在广宁右卫的三十万石军粮居然被明军遗弃,毫无保留地落入了八旗军手中。众所周知,八旗军人口稀少,后勤供应一直是他们的短板,缺乏持久作战的能力。但这一次,高第竟将如此大量的军粮白白送给了努尔哈赤,无疑大大缓解了后金军的补给压力,这样的行为,按理说,他应当被追究刑责。
展开剩余85%在明军溃败混乱之际,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挺身而出,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。他拒绝执行高第的撤退命令,誓言坚守宁远城,绝不退缩半步。由此,著名的宁远之战正式打响。
袁崇焕带领不到两万的士兵坚守宁远城,且将从西洋引进的“红衣大炮”架设于城墙上,严阵以待。正月二十三日,八旗军逼近宁远城下。努尔哈赤派人劝降,袁崇焕毫不动摇。二十四日,八旗军正式发起攻城。
此时,“红衣大炮”开始发挥出巨大杀伤力,猛烈的炮火让八旗军伤亡惨重,尸横遍野。八旗军所依赖的盾车、冲车以及重甲士兵,在火炮面前形同纸糊,纷纷被轰成粉末。二十五日,八旗军依旧无法突破城防,面对如此巨大的杀伤力,连素来勇猛的八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冲锋,军官们挥刀督阵都无济于事,士兵们冲到城下很快便撤退。
二十六日,八旗军放弃了继续攻城,转而将目标移向海中的觉华岛。当时因天气严寒,海面结冰,觉华岛与陆地连成一体。八旗军冲上岛屿,屠杀岛上万余军民,缴获粮食八万石,水师船只两千余艘,还有大量战备物资。然而,这些战利品却没有被带走,而是被八旗军付之一炬。
当晚,八旗军开始拔营撤退。二十七日,部队已经撤回右屯卫,行军一昼夜约一百五十里。到达右屯卫后,八旗军仍未尝试运走先前丢弃的三十万石粮食,反而再次纵火焚烧。随后,八旗军继续快速撤退,直至二月九日全部退回沈阳。至此,宁远之战正式结束,以上就是战役的完整经过。
(二)
宁远之战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八旗军的匆忙撤退。正月二十四、二十五两天,八旗军发起猛烈攻势,但因红衣大炮的威力,二十六日他们转而攻打觉华岛,并成功缴获大量粮草。按理说,此时八旗军完全可以凭借优势继续攻城,试图攻下宁远。
对于八旗军及努尔哈赤而言,维护“八旗军战无不胜”的神话极为重要。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,八旗军一直连战连胜,这种心理优势极大震慑了明军,也导致高第在面对八旗军进攻时仓皇逃遁。
眼下,宁远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,八旗军打了两天却未能攻下,怎会轻易放弃?努尔哈赤怎会忍受“八旗军首次败绩”这样的耻辱?八旗军还拥有多种优势条件完全可以继续战斗:
首先,粮食充足。他们缴获了大量军粮,足以支撑长期围困。其次,八旗军尚未动用全部攻城手段,例如挖地道破城或包围城池等待援军,都是可行策略。
因此,八旗军理应继续攻打,而不是急忙撤退。
更何况,这次撤退极为仓促,好像后方有更紧急的重大事件发生。对于粮食极其宝贵的后金来说,他们理应带走缴获的粮草,供给军队,但此次却全部付之一炬,显然是为了轻装回撤,尽快赶回沈阳。
可见,后金内部一定发生了紧急状况,否则不会如此急迫地撤军。
有人推测是毛文龙的牵制导致努尔哈赤仓皇撤退,然而这纯属无稽之谈。无论明清双方都不承认毛文龙在宁远战事中有任何实质牵制,甚至天启皇帝御谕中也讽刺道:“奴犯宁远已三月,毛文龙竟不知觉,何云牵制?”这说明所谓毛文龙牵制只是个借口,更多是网络上一些贬低袁崇焕者的狡辩,毫无根据。
深思之下,除了努尔哈赤重伤这一关键因素,还有什么理由能让八旗军如此匆忙撤退呢?
(三)
基于以上分析,可以断定努尔哈赤当时一定负伤,而且伤势极为严重。很可能伤口感染发炎,高烧不退甚至昏迷,迫使多位皇子紧急决定撤军。
若努尔哈赤伤势轻微、精神清醒,他绝不会轻易撤兵,宁远城才激战两天,怎能就此放弃?但若他因高烧昏迷,生命危在旦夕,谁还敢留恋阵地和军粮?谁还顾得上士兵安危?此时最重要的是尽快回归沈阳处理继承大事。
在这种情况下,八旗军急忙撤退的行为才有合理解释。
有人质疑,清军不可能全军撤退,难道不应留一部分兵力收拾战场,护送努尔哈赤回沈阳吗?这实际上很难实现,因为八旗军各旗由不同皇子掌控,皇子们在可能的继承权争夺中,势必依赖自家旗兵作后盾,谁会愿意留下兵力给别人控制去打扫战场?故而,八旗军只能全军撤退,没人敢留下。
当然,也可能努尔哈赤当时虽受重伤,但并未当即死亡。历史记载显示他在1626年农历八月病逝,距宁远战役约八个月。期间四月他还曾带兵征讨喀尔喀蒙古,五月在沈阳迎接蒙古首领,身体状况似乎尚可。
但到了七月,努尔哈赤因伤重病危,前往汤岗子温泉疗养。八月,他在返回沈阳的船上病逝。
因此,努尔哈赤究竟是因旧伤复发而亡,还是伤愈后另发新病,这一点不得而知,只能两种可能并存。
(四)
有人疑问,努尔哈赤正月负伤,怎么会拖到八月才死?中间还频繁出征,岂非矛盾?
对此,我们必须了解古代医学状况。现代人习惯了先进医疗,伤口通常十几天就能愈合,但古代完全不同。古人不懂消毒,不会伤口清理,也无抗生素,导致伤口感染和长期不愈十分常见。
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在979年北伐时腿中箭,虽未即刻死亡,但伤口多年反复发作,最终于997年复发去世,长达18年之久。
由此可见,努尔哈赤受伤后八个月内病情恶化而亡完全合理。
当然,也可能努尔哈赤伤势在宁远战役后曾痊愈,后又遭受新伤,最终不治。但鉴于努尔哈赤身份重要,连遭外伤的概率极低,最合理的推断是死于宁远之战时的伤势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西洋红衣大炮击伤,伤势极重,生命垂危。后金诸皇子因其伤势紧急决定撤军回沈阳。
归沈期间,努尔哈赤虽经过调养,身体有所恢复,但伤口并未彻底愈合。性格倔强好胜的他仍强行组织蒙古征讨,亲自御驾亲征,力图显示后金王朝依然强盛。
然而到了七月,他的伤口再次恶化,不得不赴汤岗子温泉疗养,但疗效甚微。八月时,病情急剧恶化,无法支撑,遂下令返沈安排身后事。可惜在沈阳城外终因旧伤复发逝世,一代枭雄落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