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万里长城最初是谁建造的、建造于何时吗?它具体有多长、多高,花费了多少成本,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?或许你以为自己清楚这些,但实际上由于历史传闻和认知误区,很多信息都存在偏差,甚至严重错误。比如,长城全长一万里,秦始皇是长城的始建者,长城是专门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修建的,甚至有人说月球上能看到长城……然而,这些说法其实都是误解!
误区一:长城长度为一万里?
2012年,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展开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,最终测定长城全长达21196.18公里,包含墙体、壕沟、关隘、城楼等相关建筑共计43721处,分布在15个省、市、自治区之中。单说明代的长城,就从辽宁虎山一直延伸到甘肃嘉峪关,跨越10个省份的156个县市,总长度达到8851.8公里。无论是秦代还是明代,长城的长度都远远超过一万里这个数字,远非民间传说中那么简单。
展开剩余86%误区二:秦始皇是长城的最早建造者?
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,在巡游时听闻齐宣王沉迷求仙问药的传言,遂命术士陆生和徐福出海寻仙。陆生和徐福第一次出海失败归来,为逃避责罚谎称在仙岛发现一本《谶纬图》,图中“灭秦者,胡也”的预言令嬴政惊恐不已。于是他下令连接秦、赵、燕三国原有的城墙,扩大防御体系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。可见,秦始皇并非第一个筑长城的人。早在西周时期(公元前1046年),周王朝就已有连续排列的城墙。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率先修建大规模长城(楚方城,约500公里),随后齐、韩、魏、赵、燕、秦各国纷纷效仿。实际上,长城的历史比秦始皇早了数百年。
秦始皇只是将北方相邻的秦、赵、燕三国的长城连成一体,以防御匈奴的袭扰,这些被称为“北长城”。而楚、齐、魏、韩、中山国等地的长城则被统称为“南长城”。从功能上看,最初的长城并非单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,更多是防止中原诸国间的侵扰。
误区三:月球上能看到长城?
1923年,《美国国家地理》曾发表一篇文章,称长城是“人类唯一能从月球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筑”,这一言论迅速传播,成为流传甚广的传说。甚至有杂志形容,“在月球上看中国长城,就像一条黑色虫子”。这让1969年首位登月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非常困扰,他和其他登月宇航员均被反复询问是否看见长城。最终,美国宇航局澄清:不论是阿姆斯特朗、科林斯、奥尔德林,还是航天员霍夫曼,都未曾见到长城。
2003年,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也在记者会上表示,长城从太空根本无法肉眼辨认。理论上,长城平均宽度不足十米,在距地面20公里的平流层就难以分辨,距离更远的天宫空间站(约40万米)也看不到,更别说距离地球3.63亿公里的月球了。要在月球上看到长城,犹如从2688米外找到一根头发丝,即便使用专业望远镜也极为困难。
传说一:孟姜女哭长城
这段故事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是书中记载的四个爱情故事之一。相传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强征修筑长城,劳累过度而死于工地。孟姜女得知后哭了十天十夜,天也为之感动,“云停步,鸟噤声”,导致长城倒塌八百里。秦始皇闻讯后被孟姜女的美貌吸引,欲纳为正宫,孟姜女假装顺从,披麻戴孝祭奠亡夫,最终携夫遗骨投江殉情。
尽管故事凄美,但其真实性存疑。《左传》本身是以《春秋》为纲的编年史,作者至今未明。而《东周列国志》中提及的孟姜女其实是齐国人,生活年代比秦始皇晚200年。最初的故事讲述的是齐国将领杞梁之妻孟姜,她因丈夫战死,在城墙外悲哭,齐庄公闻讯前往吊唁。齐国由此形成了“孟姜哭调”的丧葬习俗。
这一版本被《知礼》《烈女传》《水经注》《说苑》等史书记录,哭崩长城的地点均在山东齐地。到了唐朝,文人为了爱情题材,改编故事背景至秦朝,甚至改写主角姓名。
传说二:嘉峪关定城砖
明朝修缮嘉峪关时,有位精通算法的工匠易开占被监工刁难,要求他精准计算砖块数量。易开占答称需99999块砖,监工当场定下规矩:若超出或不足一块,不但要易开占的性命,还要罚全体工匠劳役三年。工程完工后,找遍全关未发现多余砖块,最终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发现一块遗忘的砖块。易开占机智称此为“神仙定城砖”,不可移动,否则城楼必塌,监工只得作罢。这块砖至今仍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,数百年来无人敢动。
但此传说存在矛盾。嘉峪关始建于1372年,修缮故事却出现在明正德年间(1519年),实际也只有五百年历史。另外,现代砖块寿命约70年,甘肃气候恶劣,砖块经风吹雨淋三年即损坏,明朝砖块技术不可能比现代更耐用。否则,长城青砖也不会大面积粉化、崩塌。
传说三:玉门关名称由来
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,即今敦煌东南约90公里处,最初名为“小方城”,因城堡呈方形,被称为“方盘城”。传说古代商队经过此地时,常因白天气温酷热选择夜晚出发,却常遭遇沙尘暴迷路,连经验丰富的“老马”也曾迷失。一日,于阗国(现和田)商队迷路,一只大雁受伤哀鸣,商人救治后,大雁报恩,指示“方盘城上镶嵌宝玉”,随即衔宝玉飞到城楼嵌入城门,商队借此找到城堡,故称玉门关。
事实上,方盘城与于阗国正式贸易和田玉是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。张骞不仅带回西瓜、胡萝卜、葡萄、石榴等农作物种子,还带回和田玉,使汉武帝萌生打通丝绸之路的想法。而在此之前,方盘城已被称为玉门关,丝绸之路贸易和和田玉征税尚未建立。
目前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来自《敦煌寿昌地境》,称张骞之前已有和田玉流入中原,但通过走私途径贿赂守关官员。守将不满意少量贿赂,常将部分和田玉献给上司,以求调离塞北。商贩因此将方盘城称为玉门关,久而久之取代原名。
下一篇将探讨《长城的四大争议与鲜为人知的趣闻》。
资料来源包括长城研究院、国家文物局、国家测绘局,以及《史记》《左传》《知礼》《烈女传》《资治通鉴》《敦煌寿昌地境》等史料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